Sides - About Truth And Schizophrenia
我还在思索,到底要将这篇文章书写成虚构的产物还是将它作为一如既往的情绪废品记录下来,没有结果,因而我无法保证接下来所写的东西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读的人也不会很多,我准备依旧放开了手脚随便搞搞。
写作的习惯倒是挺鲜明,第三人称写虚构、第一人称倒苦水,为什么呢?大概是试图否定笔下第三人称的人物是某种难以明言的化身吧。人生的经历和所谓的原生家庭教育确实会对人的成型造成无法磨灭的印记,或许这种学不会隐匿却本身又不那么明显的似乎可以命名为“真诚”的东西已经无可救药地成为人血液里流淌着的一部分。所以人格中的其他位向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试图掩盖这危险地闪闪发亮的部分,它依旧能够透过难以计数的黑布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像是一个快要死亡的、自认为有些可取之处的人在弥留之际仍旧不依不饶地试图向世人证明自己曾在这毫无生气的世界上活过一样,这种行为本身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无意义,但确实意义不大。绕了这么一大圈还用上了一个不怎么样的比喻,其实所要说明的东西蛮简单的,不过是一种没有什么底气的自矜罢了。
文字自己提到了“人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东西并非早已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而是顺带着就接续上来了。现在看来,刚刚的 ...
UNTITLED
Let us go then,
you and I
When the evening is spread out against the sky
…
怎么开始呢?要如何叙述这个夏天里一切不能去叙述的故事,落笔的瞬间才不得不再一次承认这是件难以完成的事情。“在不止一次地述说冗长之后,夏天终于拖着他疲倦的具体走向了终焉。”或许应该这样开头吧。
我总觉得在没有表达欲求的时候去生硬地写出点儿什么是对自己也是对于所使用文字的亵渎,可能这个词用的重了一些,也可能对我而言无论何时动笔都是如此,但主动和被迫背后有着天壤之别,于我,或许那些受托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还能看,但几乎是肉眼可见的空洞也会随侍在文字的左右,用它那种无神却可怖的目光盯着你起一身冷汗;或许倾注情感的语言极为糟糕,但即便是支离破碎,也总能看出其间有着试图架起桥梁的细丝萦绕。之所以我觉得韩少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语言中那些被我称之为“情绪流”的东西狠狠地抓住了我,所以能看着他站在田里望天的时候感到全身战栗,能在他一次又一次回忆起知青经历时一边厌烦一遍依旧眼眶发热,如果当时耳机里放到tmp和rf的曲子,这种感觉大概会强烈上不少。 ...
高老头的悲剧及其它
巴尔扎克以他精湛的艺术技巧为他的读者铺展开一幅幅详实且完备的精美画卷,令所有轻轻翻阅的人都能如身临其境般体会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俗人情,这位娴熟的“书记员”拥有一种将白纸黑字转化成鲜活图画的能力,名为“人物再现法”与“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两个工具使那些让人们叹为观止的一切变为可能,而《高老头》即是他手下绘卷中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的一幅。
小说虽然题为《高老头》,但题目和主人公之间实际上具有一个错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无可非议地指向拉斯蒂涅,而高老头顶多算是这位“有为青年”身边的一个配角,问题由此而生:既然如上所述,那么高老头这个形象对于整部小说而言又有何意义?笔者希望通过这篇小小的文章,对高里奥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作者所意欲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一些较为深入的看法。
一、高里奥的悲剧性简单说来,高里奥的悲剧正如鲍塞昂夫人所言“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给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1]69 然而做出这一切的高老头最终却被两个女儿狠心地抛弃。(“柠檬榨干了,那些女儿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1]69 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可以细化为以下两点:一是普通人沦为 ...
从作者介入与心理谵妄谈起——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伟大且重要的作品大概都会有一个令人无奈的通病,那即是它所蕴含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以至于即便是汇聚了世间所有天才的笔也难以尽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体验,相对于此前读到的内容,《巴黎圣母院》带给我这样的感觉尤甚。作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雨果这位令人敬仰的文豪为之赋予了极大的容量,正如米西列在《法兰西历史》中所言:“(雨果)在旧的教堂旁边建造起了一座新的教堂,像别的教堂的基础一样稳,像别的教堂的塔尖一样高。”[1]5自然,很难有人不会为卡希魔多最后那句足以令人落泪的话语而感到悲伤,也很难有人不会为弗罗洛的所作所为而咬牙切齿,然而即便对于这些都有诸多可探讨的余地,笔者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它们的讨论,因为相较而言,小说所采取的写作方式以及透过对于人物心理刻画而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气质更能引起笔者的兴趣与思考。
小说的情节与主题在笔者看来实际上是小说最易被读者所接收的内容,而当我们透过表层的模糊感,更加深入地去观察小说的组构方式以及人物的刻画手段等这些相较而言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方面,就不难发现《巴黎圣母院》确实如同那座精美而又繁复的建筑一样,有着太多可以探讨的地方。
一笔者所关注到的小说的写作上的特点最突出地体现 ...
Untitled 4
我其实早就明白自己很不适合走进所谓的社会,也不适合和他人交往与相处,我们已经走过了那个最为简简单单的年纪,然后开始为目之所及一切挂上名为现实的砝码,这种成长来得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一夜之间便绽放了千树梨花,目送着我们一个个“长大”。
愈发庆幸自己选择了文学而不是其他,至少,在这条路上我还能够看到人性的本真,不能够说它是单纯,但不单纯终归是作家笔下被嗤笑与嘲弄的对象,这还是蛮契合我的思想。
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切人和事都在磨蚀着我的棱角,想让我变得和他们一模一样,当然,我对他们表露出自己幼稚的不屑,他们也会摇摇头然后叹息着走过或者因此恶狠狠地向我啐一口吐沫,这没什么,大不了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我自然是幼稚的,每天傻乎乎的将真心捧给别人让他们在上面千刀万剐,这没什么,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收起它,然后在每一个被黑暗笼罩的夜晚,蜷缩着保护它。我当然也不愿意,不愿意让它变成那样的血肉模糊,但相比之下,我更不愿让它成为别人改造我的爪牙。
其实,这并不怎么矛盾,我知道的,但仅仅是表面上的佯装就已经足够令我感到不堪与丑陋,我只想能晚一步被摧残就再晚一步,因为无论如何这都无可避免,但是这样的驻留能够让我 ...
夏日随想(四)
夏天是一个适合回忆的季节,那些属于自己的记忆片段会随着风透过图书馆靠的窗像天真的孩子一样向你扑面而来,这完全是出人意料的,并且总能令人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还记得这么多的细枝末节。最近我想起的是去年暑假的出游,说实话那算不上一次美好的经历,并且让我们深感遗憾,但是即便如此,当我想起三个人在夜里满怀期待地拖着疲倦的身躯去寻找南昌的大摩天轮以及期待落空之后的满腹牢骚,想起走在为暴雨和雾气覆笼的庐山山间以及全身湿透带来的无奈气闷,总觉得当时发生的一切在现在看来都是被镀上了一层可以称之为“感怀”的辉光,韩少功在《暗示》中写道:“怀旧本来就是一种情感夸张,滤去了往事的痛感。”确实如此,至少在我看来,那些记忆里的一切瞬间都具有一种足以摄取我所有心魄的神秘力量,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回到那些场景中,比如现在的我就想起中招体育考试的那个下午,想起在二中操场上奋力奔跑到脱力的自己。似乎,中招考试已经把我人生中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都提前过度消耗了,以至于在接下来的五年时光之中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回想起当年那个1000米拿到满分的少年,说的有点多了。
开学的时候我就在期盼着夏天,这在我20年的人生之中还是头一 ...
血泊中的少年——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
有论者提到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区别点在于前者是纯主观的感性批判而后者则是经由理性思考总结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见解,这在我看来是极为正确的。虽然从一部作品的整体定位讲,普通个人的所有主观好恶对于其历史评价的形成而言是无关宏旨的,但是笔者仍旧认为,作为文学批评之前的一个环节,读者投入感情的理解实际上并不非毫无可取之处,经由一个文学文本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我们将自身投射到文本之中所得出的最为真实的反映,而这反映对于所有的阅读者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也无人能够预设出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究竟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何种不可预估的结果,《少年维特之烦恼》(后称《维特》)恰恰是能够造就这种情况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一后世的论者在谈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之时通常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强调小说本身的阶级性与革命性色彩,认为它是一部革命作品;而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它是一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爱情悲剧。在笔者看来,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一方面,从作品的内容而言,绝大多数篇幅被用来刻画因绿蒂与维特之间的情感纠葛而产生的他个人的心理变动情况,即便是在绿蒂缺席的篇目里,她也仍旧潜藏在维特的思维与 ...
I DON'T WANT TO BE ALONE
[ It’s not funny at all ]
在钟声响起的瞬间我狼狈地奔赴破旧拥挤的车站,由耳机传来的鼓点被吵闹与说笑冲击的凌乱不堪,沉重与疼痛从肩膀漫溢到全身上下,还有令人无法脱离的窒息感,开闸的那一刹那我只想飞速逃离这个令我难以承受的城市,越快越好,但是上天总是喜欢给人开玩笑,它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兴致勃勃地抢走片刻的喜悦,站在那里阻碍渴求解脱的人,给他们更加长久的苦难,然后捧腹大笑。
我后悔了,在车厢里的烟味和潮湿袭来的时候,我再一次反问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样衰朽的绿皮车。或许我至少应当向这次糟糕透顶的行程表示一点少的可怜的感谢,毕竟,当头昏脑胀到难以复加的程度时,其它一切感觉都变得微不足道,单纯的头痛当然要比所有事实都要更加令人欣慰。
卸掉床帘代表着我又卸掉了一层自己身上厚厚的伪装,这个现实逼着我成长以及“变得坚强”。我总觉得自己经过了那件事情的洗礼就再也不会重蹈覆辙,但是事实证明,我到现在都没看清自己是个什么鬼样。如果可以的话我应该一脚踢碎身旁的茶瓶,然后听着玻璃哗啦啦碎裂的声响抱头痛哭,最后我没有这么做,看了一眼被灰尘浸染的蓝色手把,我把它拎在了手里。我究竟是抱 ...
The spring is over but you still didn't come into my life
突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习惯性的一切不应该再继续下去,若有所失,有一点点难过,我总是写“有一点”,似乎在骨子里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再有些什么大喜大悲,这大概是一种自我警惕,也是一种保护,好让自己不再陷入沉重的痛苦之中。生生剥离感情的过程从来都不会轻松,尤其是当它还伴随着令人兴奋的期待,但是变化多端的现实也从来都不会和你讲道理,它更像是一个极度叛逆的孩子,要当着你的面把那份期待深深撕扯成血肉模糊的样子才肯善罢甘休。
从泥沼中挣脱出来需要多久,对我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两个月、半年、一周、两天还是多久,不过能够确认的是,每一次“新生”过后我都不再是原本的自我了,那些无形的伤痕会在莫名其妙的时间里引起难以忍受的伤痛,然后在一切过去之后,让我愈发觉得自己正在变成一个廉价的无一可取的人。
现在再看之前的记录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每一段付出真心的情感都或多或少地会显得有些滑稽和可笑,但现实是,在那样一个时间点,那个可以称之为“我”的人确确实实地写下了这些话语,然后将它们编辑在册,然后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发送了出去,我耻于承认这在本质上是功利的事情,更加耻于承认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无疾而终,我是不是已经在 ...
兼职后记(四)
如同预报所说的,气温飙高的很快,还没有意识到似乎就已经入夏,当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情况,大家对此都了然于胸。
前天,我咬了咬牙还是忍痛买下了那款剃刀,等待它来到手中的时候心里满怀某种难以言说的感情,大概是期待混杂着些许的不知所措吧。
胡须在高二那年形成了如今的情况,我听从父亲的话,并没有去管它,自然,它正如父亲所言也没再变长,只是软软的塌在嘴上,如果不去注意,似乎它对我的生活并没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唯一的变化是同学注意到时有的没的聊到的“你长胡子了”。直到如今,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仍会产生微微的触动,应该是可以称之为“得意”或者是“高兴”的感觉吧,这似乎带给我了某种心理认同,成长的认同。后来,下巴也很慢慢的附上了一层毛茸茸,它们倒是不怎么听话,越长越长,然而没有剃刀的我就只能对着镜子用小剪刀将其中突出的那几根一一剪掉。
使用剃刀的时候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没有本以为的痛感,黑色很自然地被金属的光芒蚕食殆尽,继而留下并不那么平整的皮肤,完成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似乎丢失了什么,似乎是它们曾经带给我的那份幼稚的沧桑。
我已经第三次使用这样的句式了,总觉得有点儿可笑,对于现在的自己也是这样。
...
MANUSCRIPTS 3
11小满,多云转晴。
最后他还是妥协了,在门前等待对方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怂包,站在三楼的走廊上故作镇定地向窗外望去,广播的声音附和着篮球场上的喧闹声向他袭来,他嫌弃地瞥了一眼临近的音响,这些黑匣子总能够把一首尚觉好听的歌曲搅成一团浆糊。等待的时间总是显得极为复杂,它短暂又漫长,因为他总是很难在这段时间里想好用什么样的表情面对对方,同时又觉得对方动作的迟缓。
“呦!走吧!”听到熟悉的声音的同时他的背部受到沉重一击,“还是老样子,没心没肺的一脸轻松”他脑海里飞速闪过这个念头,但是嘴上还是不能够表现出来心中的不平,他强作淡定地说道:“走吧。”
天上的云被来自东南方的暖风吹散了,留下挂在西侧散发着余热的夕阳,五一之后夏天才算是真正地降临,这位尽享尊荣的王是如此地傲慢,不动声色地便从春和秋那里夺取了她们所属的大半光阴,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他在刚刚降临的这些时日里先用热浪在白昼席卷整个大地继而让冷寂覆盖愈发短暂的夜晚,因而每到日月交接之时他总会感到一丝微凉,走在操场上,他不禁打了个喷嚏,尽管并没有穿短袖,但用衬衣抵御寒气似乎还是有些不足。
“哈哈哈哈”他听到对方毫不掩饰的嘲弄,白了他一 ...
Untitled 3
“去你妈的!”
我估计到最后我还是做不到恶狠狠地对着一切我所极度厌恶的事和人说出这句话,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不会直接拎着玻璃瓶直接摔到这些让我作呕的一切的身上,然后在他们捂着鲜血淋漓的头颅的时刻用尽全力对他们拳打脚踢,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去你妈的”,我还是把它咽了回去,一如既往,烂到肚子里。
人生并没有所谓的风光时刻,一切都在不断重复着水逆,只不过有的时候程度轻一些,有的时候十分严重罢了。我还是不愿意碰酒,因为我这种人一沾就绝对会上瘾的,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潦倒的模样,就像我永远也不会在她们面前脆弱地蹲下来抱头放声大哭。我厌恶这个文化里的这些朦胧和含蓄,我厌恶。
不止一次,我觉得自己的无能为力,坐在房山线上的时候,看着小屁孩儿们随性散漫的时候,走在操场上的时候,梦醒的时候。我没什么能力让自己突飞猛进,所以我只能一点一点地用心去学,我早就知道这个无数次让我感到不甘的现实。到现在我才终于发现为什么爸妈一直觉得我走到如今这个地步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算是一个奇迹,我想起假期里跟母亲的长谈,这种令我们双方都觉得舒适的对话在我短暂的二十年人生中依旧是屈指可数,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吧,因为我总是在 ...
兼职后记(三)
按下“删除”键的一瞬间,并没有觉得失落已久的心情得到了某些缓解,无论如何这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个那样轻松的决定。如果认定了不会再有联系,通常的做法是让它安静地待在通讯簿昏暗的角落里,落满灰尘,然后渐渐地被自己遗忘。我是不是变得有些残忍了呢?
坐在文西八楼的靠窗位置,望见面目愈发凝重的灰天,突然想到华北大地春季的云雨似乎都是一个德性,不由分说地席卷,由晴朗迅速变换为昏黄,然后由高压而来的强风裹挟着即将飘飞的的杨絮或是满地的灰尘,在空中毫无目的地流浪。
到了时间,回寝室拿伞出门的时候雨已经下大了,我有些后悔在这个时间点出门,更有些后悔没穿一双防水的皮靴,走到半途便看见迅猛的白光劈裂灰天,继而传来几声沉闷的轰鸣,说不上是惊吓,但是那份久违的巨响还是让我有些后怕,这大概是看了韩少功的缘故吧。雨线受风的影响向我迎面袭来,在又一次承受了风雨洗礼之后我终于认清了头顶的这把伞完全不适合我的现实,出西门的时候看见保安小哥顶着硕大无朋的遮阳伞走向安放它的位置,那一瞬间我觉得这种伞倒是蛮不错。
不出预料的,还没能撑到西三环,书包、外衣的下摆、裤腿和鞋都已经在雨水紧锣密鼓的侵袭下沦陷,望着小路上不断积聚的雨水, ...
MANUSCRIPTS 2
07谷雨,晴。
他很久没再和那个人说话,即便只是相隔一层楼的距离,他也不愿意再像之前的自己那样轻轻松松地走上去,他觉得不行。
上操的时候他依旧拿着班牌,然后装作冷酷的样子把它放在指定的位置便扭头回到最后一排,他知道那个人不会看他,所以算是生闷气?他不愿意多想。
那个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很快就会将这人生中不怎么光彩的一页给翻过去,但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他没有做到。
那一段时间他的成绩有一点点的起色,不过也只是一点点。他的心总是不在“学习”上,总是不在那些他不喜欢的“学习”上,只不过这是后来他才明白过来的,当然,明白过来的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自己所厌倦的事情,那个时候他觉得这样很酷,对,很酷。
他爱上了三楼的麻酱拌面,小时候姨奶告诉他的怪事永远地沉埋在他的心底,每当他喜欢上什么食品的时候都会猛然蹦出来吓唬他,他开始担心拌面的调料里长了罂粟粉,之前他所担心的是杨孝业的胡辣汤,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每天中午都去那个窗口排队,然后在饱餐之后沐浴着阳光骑着小破车回到自己小小的房间。
他喜欢这种感觉,但是不喜欢春日里漫天飘荡的柳絮。
好像,他已经忘记了那个人。
好像……
08他剥开一颗小 ...
兼职后记(二)
站在阳光里的时候心里觉得有些温暖。
连着三天了,京的天空仍旧是喜人的晴朗、蔚蓝,能够感受到,地气逐渐复苏,周二走过教职工宿舍楼的时候看到花坛中树的枝梢已经吐芽,那个时候才确定 说了许久的春是真的到了。
我渐渐熟悉了西三环的这一小段路途,昨天下午坐在公车上,路过玉渊的时候望见樱花已经开了,我想起去年清明时自己的随性出行,那也是个很好的晴日,但是在那一瞬间却发现内心那个笃定的声音在告诉自己,今年一定不要这样了。
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昨夜的梦境,但我醒来的时候是微笑着的,这说明它还是很不错的,脑海里模模糊糊地想起是和浩然他们一起出行,或者说是探险之类的。我觉得很难得,大概是因为昨天晚上心情很好的缘故吧,那个时候甚至觉得生活还是有那么一些微妙的希望,大概也是因为下课的时候有小朋友和我说了“老师再见”吧,在某种意义上,我真的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这种特征总是让我在盲目的幸福中对现实产生某种误判,每次之后反应过来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当时是真的很傻。
现在的我把周三看成生活的分界线,之前的三天带来的更多是无奈与妥协,这种情绪在工作的提前预备、梳理以及难以燃起任何性质的体育课中渐次积聚,最后在周三集 ...
MANUSCRIPTS 1
01很久之后,有人发现了他。
02百无聊赖地,用小小的勺子搅动着杯子中快要见底的咖啡,老旧钟表的指针在不断地走动,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阳光透过大气中的雾霾照射进窗子,天蓝色的窗帘上早已不知积聚了多少年的灰尘,在照射之下浮游在空气之中,他陷在柔软的沙发椅里,呆呆地望着那些渺小的尘埃,有点憨傻地笑着。
他刚刚合上一本不怎么想看的书,耳畔传来座钟的报时声音,很突然地,他觉得自己现在的模样有点儿可笑,只不过下一瞬间就又恢复到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他坐立起来,将剩余的咖啡一饮而尽,披上风衣,走出了这家阴暗的小店。
03清明,雨。
天空阴沉着,并没有轰鸣,他和很多人一样,漠然地站立在长长的队伍之中,等待着教官最后一次发出口令。他们要离开这里了,其实很快,也就只有两三天,他打心底里觉得这个地方要比实验基地要好上一百倍,最起码,他不用再爬那个煽情到令人作呕的“团队墙”,这种类似于集体高潮的行径他觉得此生再也不想经历了,但是谁又能知道未来会是个什么鬼样子呢?“妈的!”他恶狠狠地骂了一句,只不过把声音压得很小。
人群开始涌动了,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毕竟,已经没有人再想背着这么沉重的书包天天走来走去还不能够洗 ...
DO YOU LIKE NOVELS?
01“在吗?”迎着泛着蓝光的屏幕,他按下了“发送”键。
“嗯。”
是很快的回复。
“过两天方便吗?想请你出来吃个饭。”发送之后,他关上了屏幕。
“可以啊,去哪里?”那块有些冰凉的“镜子”再一次亮了起来。
……
02他们穿越熙熙攘攘的人群彼此找到对方,继而相视一笑。暧昧的灯光照耀着散逸出烤肉香气的铁板,透过那不怎么浓厚的炊烟,可以看见她的笑容和神态。整个饭店里的人们似乎都在交谈着什么,听起来他们的心情都十分的愉悦,但我却觉得难受,似乎一切都在一个瞬间被呼啸而过的狂风卷入它的旋壁,然后被甩出很远很远,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因为被卷入而露出狰狞的表情,相反,依旧保持着刚刚的模样。我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内心的痛苦似乎并没有因为寒暄与言语得到片刻的缓解,“抱歉,我去一下洗手间。”习惯性地面带微笑,在获准之后近乎是匆忙地逃离了自己的席位,这个时候他才稍微理解了电影里的人总是喜欢在用餐的关头去洗手间的缘故。
03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美好,我们并没有因为再次相会就感觉到心灵之间恢复了曾经那样紧密的联系,相反,正是因为这份“未能够”而觉得有一种更加深重的悲哀在心底漫溢。面面相觑,却仍旧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
兼职后记(一)
https://music.163.com/#/song?id=19026750
来到学校的第12天,依旧是迷迷糊糊地,在天刚刚亮的时候睁开了双眼,眼罩一如既往地离开了似乎泛着油光的额头,被压在枕巾不知何处的地方,耳塞也是一样。有些奇怪,已经连着几天了,总是会在铃声未响的时候就从浅浅的睡眠之中苏醒,倒也不是听到了什么动静与声响,也不是因着会令人生出些惧惮的梦境,就,很自然地醒了过来,这种情况放假的时候也偶尔发生,只不过不似现如今这般连续好几天。
我又闭上了双眼,顺遂那份从身体深处生发出来的困倦,我觉得有些失落,因为没能听到些鸟儿的啼鸣、还有风吹过树梢带来的叶面交互的声音,似乎心里总是觉得已经到了很炎热的季节了,那个叫做夏天的我曾经不怎么喜欢的季节。
铃声在睡意再一次席卷全身的时候如期而至,我慌张地伸出胳膊把手机从挂袋中拿出来,按下home键,阻止它进一步喧嚣,然后顺手把它放到了枕头下面。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我知道,打着架的眼皮再一次狡猾地把我拉入了昏沉。很快地,铃声整顿好架势卷土重来,这一次倒是听到了鸟鸣,甚至伴随着流水声,它逐渐悠扬起来,我被枕头下袭来的声音吓 ...
烘衬“鲜花”的“绿叶”——从三个次要人物看《哈姆莱特》
如果将哈姆莱特看作是这座由莎士比亚所构建的悲剧花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绚丽花朵,那么剧作之中的其它形象就是烘衬出他鲜艳色彩的幽幽绿叶,他们用着这样那样的方式将这位忧郁却又闪耀着人格光辉的王子突显于文学的万花园之中,然而回顾他们自身,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绿叶”身上也蕴含着无尽的韵味。本文试图通过对《哈姆莱特》中霍拉旭、乔特鲁德以及奥菲利娅这三位相对次要人物进行分析以此来简单谈谈自己在阅读这部旷世杰作之后的一些感受。
1. 霍拉旭:友人还是“恋人”这大概是在读完《哈姆莱特》之后最令我好奇的一个问题,在剧中,作者对于霍拉旭的定位是哈姆莱特的“好朋友”(第一幕 第二场),这一点可以十分明显地从二人的对话以及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但在笔者看来,两人的关系似乎又不似莎翁所写到的那样简单。在剧作之中,被哈姆莱特称之为朋友或是以朋友之礼相待的人除了霍拉旭以外还有马西勒斯、勃那多以及儿时玩伴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然而在这些“朋友”之中,似乎只有霍拉旭得到了哈姆莱特的重视,这是他与众不同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要想更好地理解二人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要探寻霍拉旭本人的情况。通过两人的交谈我们可以得 ...
从“变形”看“人的异化”——《金驴记》读书笔记
合上书的时候不像之前感觉自己又一次完成了一个沉重的任务,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把《金驴记》放入能够使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的范围之内,当然,这并不是说阿布列乌斯为我们描绘的是质朴平民的欢喜日常,恰恰相反,他所叙写的是一个又一个融入了血泪与戏谑嘲讽的发人深思的故事,但因着他惟妙惟肖的笔法,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并不显得那样的沉重。作为“小说之父”,阿布列乌斯通过这部小说带给我们不仅仅是生动有趣的情节,更多的实际上是他通过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对于那个鼎盛的“白银时代”种种繁荣的表征下的某种隐忧和反思。
01总的来说,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自始至终它都沿着鲁巧的行进经历这一十分明晰的主线进行着叙述,然而使得小说显得娓娓动人的是它高超的叙事手法,这集中体现为“变形人”的叙事视角以及与现实经历交相辉映的嵌套在“套盒”中的一个个小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那些幽默风趣的故事。小说从鲁巧在去塞萨利的途中写起,先声夺人地讲述了有关女巫梅罗娥的故事,一方面这使得作品从一开始就揭示出鲁巧极富好奇心的天性,也正因此,它预言性地为后文的“变形”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经由这则看似荒诞不羁的故事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风气。自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