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现在很愤怒,夹杂着难以言喻的悲哀。
如果不是我的朋友用心为我准备了一份礼物,并附上了一份真诚的信大大缓解了我受到的伤害,我估计自己很难有足够的心力写下这些文字。但很败兴的是,在我拆开礼物的时候我收到了他所谓的“不合适”的道歉。
我确实没有系统性地思考过自己的择友标准,不知道满足什么样条件的人才能被我视为朋友,但我知道他/她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我,不会假惺惺、毫无愧色地对我进行言语重伤(关于友人与情人我在以往的文章里写过很多了),更不会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故作姿态。我的自毁倾向确实容易让自己从“垃圾堆”里捡人,然后试图让自己充当救世主形象——这不对,一次又一次之后,它终于使我刻骨铭心。我会对自己喜欢的人百般呵护,包容有加,但前提是彼此坦诚,毫无欺瞒,而不是搞什么“同床异梦”,更不是让对方为了自己少些愧疚而迟迟拖延对我施以“凌迟”,说到底这种行为不仅自私而且残忍。
但覆水难收,我遇人不淑又为此伤害了很多人,只能说吃一堑长一智。
关于爱与自我的书读得太少太少,希望来年能更加成熟吧。

以下是正文:
几天前我就应该把这个东西写完发出来。
我想先试着解释一下自己拖延至今的原因。在此之前,我得承认,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剖析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与一位问询者的交流中,我提到发送大数据交友视频的举动给自己带来的某种不平等的感觉,虽然轻飘飘的,但却总是挥之不去,这让我在从一开始的新鲜热络降回理性审视之后就有些难以直面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在我发布视频之后被平台推荐到各位的首页时,我自己作为被审视的一方处于一种权力的低位,而当人们观看了视频对我个人产生某种兴趣以至于主动发起聊天,权力的转换也就悄然发生。虽然这一过程从视频最初发布时的热热闹闹到现如今传播期过去后的渐趋门庭冷落,但自始至终我所更多感受到的确实是由“挑选”带来的不平等感,即便在此过程中我并未刻意去做某种挑选(这其实是很难发生的,因为你的信息别人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到,但对方的信息在一开始却常常处于黑箱状态)。尽管这位好心的朋友提醒我不必抱有这样的道德负担,因为面对黑箱你也不知道对方是否也只是随意划到然后连仔细看都没有就着急忙慌地 say hi,如果没有收到回应就立刻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目标。但对我而言,每一次打开通知中心,都很难不受到这种情绪的干扰。
另一层原因在于精力。说实在的,与人交流对我而言并非易事,INFJ 习惯性的疑虑重重和对措辞表达的讲究会让我面对同时出现的几位问询者时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如果我对通知中心最新的问询者回复,那么就意味着我不可避免地难以兼顾其它几位等待我回复的朋友,至少在大家都以“你好”这句万能开头表达善意的时候,情况确实如此。当人们在一开始就已经付出了少有的耐心等待一句回复,他们就会期待对方做出某种补偿,这就意味着寻找话题的重担在一两轮友好的寒暄过后终会落在我的身上,其实这件事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面对一个我几乎完全不了解的人,我确实难以知悉自己说什么合适说什么不合适。我们不是英国人,谈天气这种事并不总是会奏效,更多时候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尴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对回复的畏惧心理。
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内心深处的恐惧感作祟。虽然我有写道自己并不奢求遇到精神伴侣,但还是会忍不住去与新结识的朋友进行深入交流,这对我而言像是惯性运动,我深知这种行为并非在所有人那里都可以容忍,但很多时候确实会难以有效控制。相比一点点接触彼此,逐渐发现不合拍处再走向解决或分手这样一种传统的恋爱模式,我可能更愿意一开始就将自己表面可见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或许这只是因为,我确实有一种难以遏制的自毁倾向,而处于激情中的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后者其实是我十分需要的。因此,至少处于激情状态的我很难以冷静直观的审视对待感情,将错就错,过度包容与忍让是我常用的妥协手段,直到最后超出底线。在这个意义上,我自认为自己的爱恋是不成熟的,即便有过一段长达三年的长跑,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足够多的经验。但通过阅读我也确实意识到激情光辉退却理性回归的重要意义,这其实是从激情向长期的爱转变的重要过程,只是在与一些问询者接触的过程中我确实能够看到他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知,这会加剧我对继续交流的恐惧。更需要指出的是,每一次认真的交流对我而言都是自揭伤疤的过程,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自己经历了比他人更深重的苦难,而只是觉得即便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但一次次揭开刚刚愈合的伤口还是会产生非常态的痛感,我无法做到对此完全免疫,也就因此会产生畏怯,所以希望各位能够理解。
其实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也有遇到能够聊得合拍的人,对方身上的那些优点让我心生向往,但可能还是观念的差异或是我在得意忘形之后的某些不当表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与其中一位的交流让我深切意识到自己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的偏激以及缺少对他人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使我意识到自己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下试图将从对方那里获取而不是自己努力为自己构建稳定的这种潜意识是十分值得警惕的。确实,我的潜在标准就是寻找一位精神甚至物质稳定的伴侣,但在与这位朋友交流之前我其实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更没有意识到我所希求的这种对象其实也需要我自己有足够稳定的精神状态与物质条件——这可能是我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尽快改善的吧。
当然也有很多到我这里试图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理安慰的朋友,我尝试用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但精力有限也无法连续与类似的问询者一一沟通。或许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确实有一些顾虑,在学校的时候我曾追求过几位与此类似的男生,但结果都不是很好。这其实与我在前文写到的自己的过度忍让与本身的不稳定也有关系。当我一直处于照顾对方的状态中,其实我的经济条件与精神条件也都在不断被耗散(并非贬义,只是我个人的家境与心理状况也很难称得上好),而对方持续处于低落的状况也使得我自己在难以承受的时刻无法收到及时的关心。虽然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即便性格类似也不一定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但面对这种情况我确实还是会在一开始就更趋向于退缩。我最初定下的年龄标准也主要是针对这个方面。
通过这些时日的交流,我也再次确证自己与 INFJ 这一人格类型的相似相符。虽然我并不认为自己通过 mbti 找到了通向“自我”的通途(对我而言,开启门扉的还是文学与我所误解的弗洛伊德),但作为一个让他人迅速了解自己的社交工具(或者仅仅作为一种对自我的描述),我认为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如果有的话)要比星座更多一些。而作为一个颇具典型性的 INFJ,面对他人无条件的关心,我实在难以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只是未十分熟识者的关心我也会觉得受之有愧,对此我只能笨拙地表示感谢。
最后,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关于目下的进展。我应该诚实地告知各位,自己确实在与一位男生维持较为亲密的交流,经过一次会面我意识到问题的复杂程度与前景的晦暗程度要比自己原本预估的更重一些。但如前所述,我既然已经“不幸”地再度陷入激情状态,就很难在短时间脱离并看清自己身处其中的方位。我们彼此都希望对方不要做一个上头快下头更快的人,我想这对我而言确实一针见血,但至少我自己还是愿意再尽力去尝试一次。
在确认要与他进入更为认真的阶段之前,我也确实在陆陆续续回复各种各样的问询者,我想这一点无可厚非,而在那之后,我也得承认面对新出现的对自己表示好感的朋友我也很难一上来就直接回绝,我只能尽量以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暗示自己的态度——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很难有什么人愿意让自己变成彻彻底底的“坏人”。道德标准终归属于每个个体,对于他人的不解和斥责我也能够接受。我写出这一点是对自己未能在视频中说清的内容添加的一个小小的补充,并非一份刻意的希求我无意中伤害过的人理解我的解释,我自觉向他们再度求得同情近乎暴行。
感谢所有对我表达过善意的人,也向所有我辜负、伤害过的朋友道歉。